1、天津市水环境与水资源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
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市教委、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中科院地化所和天津师范大学的正确领导下,实验室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其学术委员会由我国水科学研究领域汪集旸院士、王浩院士及知名专家15人组成。实验室创新团队由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地化所所长刘丛强研究员和南开大学博导、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高玉葆教授共同牵头组建。分别从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引进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10余名。汇聚了中科院地化所、天津师范大学、美国州立大学、日本富山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开大学、上海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校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为实验室创新体系建设注入了活力。
目前实验室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博士占75%;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6人; 40岁以下占75%。从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成及研究人员职称层次、年龄结构、创新结构上来看,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是一支富有朝气的创新研究团队。研究领域主要有水环境与水资源评价、检测;水污染控制、修复理论与技术;水环境化学(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和水资源探测理论;水处理、海水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
2、细胞生物学研究团队
细胞生物学固定人员22人,其中,专职研究人员19人,管理人员3人;教授占60%,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3%,博士学位获得者占73.3%;兼职人员4人,。多年来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前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天津市重点项目、天津市攻关及国际合作项目等11项,累计到位基金517万元。先后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4项。发表研究论文197篇,其中SCI收录18篇,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上的论文影响因子达6.1。为我国细胞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骨干力量。
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领域:1、植物细胞抗性基因的克隆与调控机理:主要包括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发现并鉴定了对白粉病菌免疫的普通小麦Brock的新抗白粉病基因,并将该新基因定位在3BL染色体上,为小麦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对小麦抗白粉病分子机理研究和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以高等植物为研究对象,对高盐、干旱、低温、重金属等逆境下高等植物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应答和信号传递过程中,重要调控基因、结构基因的克隆、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行研究,2、细胞分裂与细胞器比较蛋白质组学:探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特异蛋白的变化与周期时期转换的关系;揭示植物细胞分裂周期染色质集缩,去集缩,染色体结构与细胞分裂周期调控机制等,为高等植物雄性不育遗传机理提供理论依据。3、水生生物细胞结构功能与分子遗传学研究:通过研究神经多肽激素的分子构造解析和基因表达调控,揭示神经多肽激素的合成、运输、储存和释放过程,探讨神经多肽激素的分泌调控机制,为人工控制经济甲壳动物的繁殖和生长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研究细胞免疫机理、机制,为有效控制水生经济动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3、物理化学研究团队
物理化学研究团队:隶属于天津市重点学科“物理化学”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溶液结构与酶模拟、结构化学与晶体工程、计算化学与分子设计。其特点是利用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计算化学及分子设计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手段,研究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如把溶液配位化学、晶体工程、动力学和量子化学等计算方法结合在一起,研究溶液体系中的配位化学,解决化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所关心的问题、研究结构规律与功能表达的关系、分子识别与自组装、生物活性金属配合物合物、新药物、新农药等有机功能物质的分子设计与合成研究,生物模型分子体系、生命现象中的热力学相关问题基础与应用研究等。
物理化学学科1983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生,1986年具有了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其中15人具有博士学位。有一人担任天津市X-射线衍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两人担任天津市化学会理事。该团队近三年主持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8项,天津市重点以及面上项目20余项。近年来在国际相关学术刊物如,Chem. Commun.,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Inorg.Chem.Acta, J. Phys. Chem. B, J. Comput. Chem,Peptides,Med. Chem.,Anal. Biochem,J. Mol. Struct. (Theo)等发表被SCI收录论文200余篇。
4、材料工程研究团队
天津师大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材料工程研究组隶属于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学科,凝聚态物理学科是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十五”重点建设学科,校重点学科;材料物理化学学科是校重点建设学科。学科成员基本是由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或国内重点大学培养的博士组成,目前有固定人员1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比利时、韩国等工作与学习经历的人员占64%。学科带头人李德军教授,1961年出生,1999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常年从事先进薄膜与离子束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63篇。目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
学科设有先进薄膜和离子束材料表面工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物理、凝聚态理论四个研究方向。学科实验室包括:各种薄膜制备实验室、离子注入实验室、天津师大与美国MTS纳米力学联合实验室、性能和结构测试实验室、磁性材料实验室、纳米材料实验室、生物材料实验室、光谱和频谱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已达到天津市重点开放实验室水平,并在全国同类院校和实验室中达到先进水平。
近年来共发表论文82篇,被SCI,EI等收录48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先后获得各类科研经费226万元,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共11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
凝聚态物理学科已培养和正在培养的硕士生近60人,其中已毕业的近40多名研究生中有60%分别考取了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以及国内包括北大、清华、中科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重点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学科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团队
天津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围绕星系宇宙学的若干前沿课题完成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相当显示度的研究工作。这包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对相互作用和并合星系的研究;对近邻正常星系的动力学和化学演化的研究以及星系中恒星形成与黑洞共同增长的研究等。
学科的成员。现有成员有夏晓阳研究员,商朝晖教授,郝采娜博士和陈刚博士。学科全部成员均有国外工作与学习经历,学科带头人夏晓阳研究员先后参加或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加或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先后参加或主持国家科委“九五”、“十五”“国家攀登项目”子项目;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子课题。他们的研究成果还多次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包括,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四获奖人);1993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和2002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这一切都说明天津师大的星系宇宙学研究的成果已被学术界所认可。
该团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国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这些工作已被引用约600余篇次,这些都说明了天津师大在星系、宇宙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天津师大的学者在若干次国际天文学会的专题讨论会上做了口头报告。天津师大的夏晓阳、商朝晖教授还申请到国际上竞争非常激烈的哈勃空间望远镜、Chandra X射线空间望远镜和Spitzer红外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时间。
天津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在“星系宇宙学”领域已经在国际上有了一定影响并在国内实测星系宇宙学领域处于带头地位。近年来吸引了若干国外优秀人才,具备了在科学的前沿领域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
6、服务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团队
天津师范大学服务管理研究中心是由国内外服务管理学科知名学者所组成的研究团队。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由服务管理学科创始人,芬兰瑞典语经济与管理学院克里斯廷·格罗鲁斯(Christian Grönroos)教授和荷兰大学教授汉斯·卡斯帕尔(Hans Kasper)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为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韦福祥教授。成员包括国内外知名学者,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郭国庆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王永贵教授等,还有部分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学者。
本研究团队致力于服务管理学科的发展与天津经济与社会,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力图以完美的研究成果来促进天津滨海新区的服务业快速发展与转型。团队建立以来,先后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服务质量评价方面专著《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汉英服务营销词典《服务营销与管理词语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研究团队的研究涉猎了许多服务营销与管理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例如,对SERVQUAL跨行业应用及跨文化适用问题的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顾客,对服务质量维度重要性的排序问题等,这些研究成果在研究团队成员所参与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
7、国土资源管理研究团队
天津师范大学国土资源管理研究团队,由近20位教师组成,团队在年龄、职称、学位等方面形成合理的梯队。团队依托地理学的学科优势,以促进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为目标,以地域分异理论、城市经营和管理理论、土地经济理论、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从国土资源开发及利用规律研究、土地资源价值与价格评估方法、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政策研究、土地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角度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了国土资源区域性、空间化、定量化分析评价的研究特色。多年来,先后承担数十项国家和省市级的相关研究项目。特别是,自1992年以来,一直作为天津市国土管理部门土地分等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项目的主要技术承担单位,先后四次负责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等多数区(县)的基准地价研究工作;负责天津市中心城区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的主要技术工作。在取得学术成就的同时,为天津市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管理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近五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涉及地价与土地管理领域;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管理GIS系统等,目前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天津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天津市城市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体系建设研究 ”。
在2007年,天津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建设。团队获国土部2007年科技进步2等奖,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科技成果1等奖。
8、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研究团队
天津师范大学“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研究室,长期从事模式识别、情感计算、智能机器人、和谐人机交互技术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现在,该研究室已经有了4名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助教以及20余名硕士研究生,围绕电子信息技术的生物特征识别、智能监控、人工心理、信息管理系统和机器人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磨练,形成了一支由40余人组成的高质量、具有凝聚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马希荣教授潜心人工智能研究10多年,和国内外机器人研究专家、实验室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交流,应邀到韩国、日本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讲学。所培养的研究生也分别就相关课题开展学习、研究,相继取得重大突破。
在科学研究方面,2007年完成了天津市科技攻关(软件专项)重点课题:“和谐人机交互系统中情感计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天津市科委组织专家验收,得到“国内领先”的结论;实现了“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情感识别及预测系统”,并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近三年在情感信息建模、人脸检测及表情识别等方向发表15篇学术论文,培养相关领域研究生12名。目前,该研究团队又承担了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特征融合的人机情感交互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在“基于多特征融合的高效率电子学习关键技术研究”、“基于手语识别的人机交互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两个专题分别取得研究进展。在科研进行中,项目组成员努力钻研、测试实验,提出了许多关键理论并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